中国古代月份、 日期的别称 一. 农历月份的别称: 1、 农历一月 太簇、 陬月、 肇春、 孟春、 元春、 新春、 初春、 端春、 早春、 月正、 新正、 正月: 正阳之月。 A、 柳月: 正月银柳插瓶头, 又称柳月。 B、 端月: 是指农历的正月, 一年的开始为“正” 。 后来, 秦始皇当政, “正”和“嬴政” 的“政” 谐音, 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 端, 顶也, 仍是开端伊始的意 思。 秦始皇名“政” , 秦人改“正月” 为“端月” 。 C、 献春:《魏书· 乐志》: “自献春被旨, 赐令博采经传, 更制金石。 ” 《初学记》 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 “正月孟春, 亦曰……献春。 ” D、 太簇: 据《吕氏春秋通诠》 记载, 太簇, 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 “太簇长八寸, 积六百四十八分。 ” 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 太簇配正月, 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 E、 肇春: ([zhào] : 1. 开始, 初始: ~始。 ~生。 ~端。 ~基 2、 农历二月: 杏月、 花朝、 如月、 仲春、 仲阳、 酣月、 大壮 A、 杏月: 二月, 大地吐绿, 万物迎春, 杏花含苞欲放, 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 “二月红杏闹枝头” , 又称杏月。 B、 令月: 指夏历二月。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 岁时· 二月》 引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 “二月曰仲阳, 曰令月。 ” C、 大壮: 《易》 六十四卦之一。 即乾下震上。 为阳刚盛长之象。 D、 花朝: 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中, 就有一个花朝节, 也叫花神节, 俗称百花生日。 它的由来已久, 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 中已有记载。 至于“花神” , 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 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 被后人尊为“花神” , 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据明末清初文学家、 绍兴籍人张岱(1597—1679) 在《陶庵梦忆》 中所记载: “西湖 香市, 始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 即所谓‘百花生日’ )。 到清代, 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 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 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 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亦称“百花生日” 。 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 至宋以后, 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 花朝节在全国盛行, 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 690-705 年)。 武则天嗜花成癖, 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 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 和米一起捣碎, 蒸制成糕, 用花糕来赏赐群臣。 上行下效, 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 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 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 系于花树之上, 名叫“赏红” , 表示对花神的祝贺。 此日如天朗气清, 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 与八月十五的中秋, 分别称为“花朝” 与“月夕” 。...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