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对抗第三人效力?
对抗第三人是指当两个债权债务关系标的物相同,双方发生争议,都主张享有对该标的物的权利时,有登记的一方就可受法律的保护,优先享有权利。所谓的对抗第三人,是抗辩权的一种。
根据《民法典》第四百零三条:以动产抵押的,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二、动产质权 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动产质权采“强制公示”,即动产质权的设立,不仅要有质押人和质权人共同的意思表示,还要完成公示(交付)。合同+交付=设立质权。
质权设立后,债务人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拒不履行债务,质权人可就质押物变卖,拍卖,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动产质权 1.劣于设立在先的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2.劣于留置权,3.劣于“超级抵押权”人
另外,不得对抗“正常买受人”。
三、关于登记对抗主义,不得对抗第三人,请教?
对抗要件主义:不把登记(不动产)、交付(动产)作为物权变动要件,即无需登记、交付物权变动即有效,但该物权变动之效力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在我国物权公示效力一般采成立要件主义,以对抗要件主义为例外,此种例外情形包括:
1、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法》127、129条;
2、地役权,《物》158;
3、动产抵押权,物188;
4、宅基地使用权,物153;
5、机动交通工具,物24。 例子,如甲将自己的宅基地使用权,转让与乙后未登记,又转让与丙而丙去办理了登记,则此宅基地使用权属丙。强调一点一定要注意此处之所谓善意第三人,决不仅指其不知情一点,更重要的是他的权利强度本身就强一些,如例中之丙他之所以为善意第三人不仅因为他对已转让与乙不知情,更因为他去办理了登记,如他也未办登记则不为善意第三人。
四、登记的生效效力与对抗效力的意思,如何理解?
一、登记生效
指一个法律行为的生效取决于此项行为以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了登记,一经登记,此行为即有法律效力,且改效力是“对世效力”,具有绝对性,即对行为人之外的所有人都有约束力。而“契约行为”,即合同关系则只具有“相对性”,一般无需登记生效,即只对合同当事人有约束力,而对合同之外的民事主体的法律效力较弱。
二、对抗效力
这个及登记生效的法律行为需在登记后方能产生对行为人之外的所有人的约束力。
五、地役权不登记,就不具有对抗效力?
《物权法》第一百五十八条 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
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但是对恶意第三人有对抗权,所以地役权不登记也具有对抗效力六、登记抵押能否对抗善意第三人?
已经登记的抵押权可以对抗任何第三人,包括善意第三人。也就是说,即使有善意第三人,抵押权人的权利不受影响,可依法行使。最高法院关于担保法的司法解释第六十七条 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经登记的,抵押权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权;取得抵押物所有权的受让人,可以代替债务人清偿其全部债务,使抵押权消灭。受让人清偿债务后可以向抵押人追偿。 如果抵押物未经登记的,抵押权不得对抗受让人,因此给抵押权人造成损失的,由抵押人承担赔偿责任。
七、对抗善意第三人什么意思?
对抗善意第三人是指该第三人不知道法律关系双方的真实情况的人,通常是指非法交易中不知情的的权利人。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或不动产的占有人,不法将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对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占有人)赔偿损失。
八、什么叫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一、善意第三人,即该第三人是当事人以外的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出卖人不享有处分权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可以以其不知情,其权利是善意取得,因而是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其他人不能对抗这种合法权利。
二、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不法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对该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占有人)赔偿损失。
三、案例:甲欠乙10万元,以自己所有的一辆汽车为乙设立抵押,但没有办理登记。抵押期间,甲未经乙的同意,以8万元的价格,将汽车卖给了丙,并货款两讫。而丙不知道该汽车已设有抵押权事实,乙在几天后知晓此事诉至法院,称自己不同意甲出卖该汽车,主张甲与丙的买卖无效。法院经过审理查明,乙的抵押权由于没有办理登记,所以不得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丙。对于乙的请求不予支持。
九、煤矿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
劳动合同法律效力的概念
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和相关第三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无效劳动合同的种类
无效劳动合同是指依法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劳动合同
《劳动法》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劳动合同法》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和处理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对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一般有三种方式:
(1)撤销合同。对全部无效的劳动合同应予以撤销
(2)修改合同。对部分无效的劳动合同应依法予以修改。
(3)赔偿损失。《劳动法》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合同依照该法规定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十、铁路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
一是劳动合同应当依法订立,即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是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者违反合同的规定,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