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可以,如 :单位受贿罪(刑法第387条),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规章授权的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
规章是不能授权的,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只有法律,行政法规才能授权,规章不能授权。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之规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以授权形式赋予派出机构行政诉讼法上的主体资格,这主要是实践当中有些机构依规章被授权了,作为法院处理来说为简便而为之,等于从司法上认可了其授权,这应当是不对的。 因此,严格依法来说,此处不是授权,而是委托。
三、动物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一个概念,主体能够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当前主要的法律关系主体分为以下几种:自然人;法人;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动物当前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但是在国外实践中已经出现动物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情形,比如外国有人将全部财产遗赠给自己的宠物,这样宠物实际成为了遗赠法律关系的主体。
四、公司某个部门能否成为民事关系主体?
公司某个部门不能成为民事关系主体,必须是企业法人才有资格成为民事关系主体。
五、谁能成为签订合同的主体?
个人能作为联营合同的主体。
“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以及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与企业法人或者事业法人联营的,也可以成为联营合同的主体。”依其规定的精神,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及公民个人均可以成为联营合同的主体,个人与企业法人或事业法人签订的联营合同为有效合同。
六、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否成为民事主体?
尽管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来看,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逐步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但尚未对传统民事法律主体理论提出颠覆性的挑战,在短期内仍应坚守,不宜将智能机器人规定为民事主体。
智能机器人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虽可能代替人类从事相关活动,但本质是受其自身算法而决定,尚不具备人类所具有的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且智能机器人尚不能独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故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还不能也没必要成为民事主体。
但是,智能机器人进入民事主体范畴在未来或许是可行的,随着其不断“进化”,不排除其将来具备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意识和思考能力,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独立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七、入职前签定的协议能否成为劳动合同?
入职前签定的协议不是成为劳动合同,属于职业意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相关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第十七条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八、独资公司法人能否成为职务侵占的主体?
独资公司法人不能成为职务侵占的主体。
独资公司是由个人独立投资,并发起设立的公司。独资公司法人是独资公司的投资人,也是独资公司的独立股东。
个人独资公司法人是个人独资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个人独资公司的所有财产及利润,除上缴税款外,都归个人独资公司法人所有。因此,独资公司法人不能成为职务侵占的主体。
九、没有工商注册的个体户能否成为民事主体?
没有工商注册的个体户可以成为民事主体。
民事主体,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能够充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十、未完成工商注册登记的公司能否成为经济活动主体?
上海国际传媒产业园:
未拿到营业执照的公司,不能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但是在注册工作过程中,如果你已经拿到了公司的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那么在通知书下来后你公司发生的所有花费都是可以纳入公司正常运营的费用中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