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款主体条件包括哪些
在一般借贷关系中,法律对借款合同的主体资格没有特殊的限制条件,只要符合合同主体的一般规定就行。但是,依据我国有关金融机构的法律规定,从事商业贷款业务的,只能是依法设立、并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各种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除此以外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都不能从事商业信贷业务,也就不能成为借款合同中的贷款人。
另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2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即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是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贷款人;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9条的规定,除非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之外,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
就借款人的主体资格而言,依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0条的规定,下列人员和机构就不是商业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对象: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书、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上面所列人员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因而,这些人员和组织就不能向相应的商业银行借款。
二、家族信托的合同主体包括?
家族信托当事人包括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1、在信托关系中,委托人是让渡财产或者财产权的人,其要求是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依法成立的组织。
2、受托人是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的人,除了事先约定好的报酬之外,不享有信托财产所带来的其他任何收益。
三、保险合同的主体包括什么?
保险合同的主体分为三类,包括保险合同当事人、保险合同关系人和保险合同辅助人。其中,保险合同当事人是指投保人和保险人;保险合同关系人是指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保险合同辅助人是指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评估人等。
四、会计主体与法人主体的关系包括哪些?
会计主体与法人主体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常情况下是法人主体就会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主体,当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会计主体会大于法律主体,当一个企业分部门,分厂考核分支机构的业绩时,分支机构编制的财务报表的会计主体则小于法律主体。
五、借款合同、担保合同,采购合同三者之间的关系?
1: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和采购合同是三个不同的合同,它们之间有着各自独立的法律效力和责任。
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向借款机构借款并约定偿还方式的合同,担保合同是指为借款人的借款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合同,采购合同是指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合同。
当借款人与借款机构达成借款合同时,担保合同可以用于增加借款机构对借款人的信任,降低借款风险。
而采购合同是指借款人与供应商达成的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合同,与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没有直接的法律关联,其目的是确保双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
因此,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和采购合同在性质、目的和法律效力上存在差异,彼此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
六、公共关系评估主体包括?
公共关系主体,是指具有公共关系意识的公共工作的承担者,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发动者。
公共关系包括,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社会组织实质主体,以及公共关系专门机构和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实施主体。
公共关系主体,是有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公共关系意识、公共关系人员和公共关系管理。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团体,缺乏了这三个基本要素,都只能是潜在的公共关系主体,而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主体。所以,社会组织团体和公共关系主体是不可能够等同的。只有同时具有了这三个基本因素的社会组织团体,才能称得上是公共关系主体。
公共关系主体的特点,其特点有以下:
1、公共关系主体是由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2、公共关系主体和活动联系,是活动中的主要方面,具有活动的主动性。
3、公共关系主体是相对于活动对象而言的,而公关活动的对象也是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公共关系主体具有特殊性
七、创业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什么?
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在我国,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包括国家、机构和组织以及公民。
在中国,根据各种法律的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
1、公民(自然人)。这里的公民既指中国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这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各种国家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二是各种企事业组织和在中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各政党和社会团体。
3、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八、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什么?
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合同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法律客体是法律关系发生和存在的前提。
一、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参加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即合同的标的。
二、合同法律关系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由主体、客体和内容构成。主体:参加合同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客体: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三、在法律关系中,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之争总是围绕着一定的对象所展开的,没有一定的对象,也就没有权利义务之分,当然也就不会存在法律关系了。
四、合同法律关系客体包括行为,物,财产,智力成果。合同法律关系的内容,合同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是合同主要条款所规范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九、简答——经济合同主体包括哪些内容?
一、法人 法人,是与自然人相对而言的,是社会组织的“人格化”。
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依照法律和法定程序成立。
(二)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目前,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主要有以下六类: (一)独立预算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
(二)独立核算的国营企业。
(三)享有财产所有权和实行独立核算的城乡集体组织。
(四)独立核算的经济联合组织。
(五)有独立经费的社会团体。
(六)符合法人条件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其他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
二、个体工商户、专业户、承包经营户和农户 经济合同的主体资格主要是指法人。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除法人外,还有个体工商户、专业户、承包经营户、农户。
这部分特殊情况下的公民虽然不是法人,但可以成为经济合同的主体,同法人签订经济合同。
十、借款合同中借款用途的理解?
借款用途目前是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合同中不可缺少的条款。
这主要是因为借款用途与借款人能否按期偿还借款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借款人擅自改变借款用途,就会使原先当事人共同预期的收益变得不确定,增加了贷款人的借款风险,最终导致借款难以收回。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的,有些借款还是依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的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发放的,其借款用途和国家的经济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不按借款用途使用借款,还会造成资金的使用不符合国家政策的情况。
这在《合同法》中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另外,自然人之间借款的,对借款用途作出规定的,借款人也应当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借款。因改变借款用途对贷款人造成损害的,贷款人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