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中国古代州府一级的行政区划,原称敬州,宋开宝四年(971年)更名为“梅州”,均领程乡一县,辖境包括今梅江区、梅县区、蕉岭县、平远县全境及丰顺县的部分乡镇,元至元十六(1279),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复降为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元贞元年(1295),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
五代十国南汉置敬州及北宋改称梅州时,州治均设于金山南麓三柱坊(今梅城仲元东、西路衔接处以北)。后撤州复设程乡县或复梅州及清初置嘉应州时州治不变。
梅州州治梅城历为县、府、州的治所之地,是粤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